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有这样一个人,他不仅协助君王一统江山,创造了春秋的盛世,还能三次挥霍掉自己的财富,之后选择归隐生活,直到死后被尊奉为财神。他到底依靠的是什么力量?
公元前494年,越国遭遇了严重的挫败。吴王夫差亲自率军攻占越国的领土,勾践被困于会稽山,陷入绝境。越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,国库也空空如也,所有人都认为勾践必定无法生还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勾践不仅没有死,而且带着他的谋士范蠡,主动向吴王夫差求饶,表示愿意为奴三年,以此换取越国的生机。
展开剩余85%这番“低头认错”的举动,正是范蠡的计谋。吴王看到两人跪倒在地,听说他们愿意亲自耕田喂马,便认为越国已经彻底投降,便同意放过他们。范蠡并没有真正屈服,他的目光始终不离吴国的宫廷和军事布局,暗中观察着敌人的一举一动。
这三年,范蠡白天亲自下地劳作,晚上陪伴勾践清点粮草,每月都亲自为吴王喂马。即使王上突然想要检查病情,范蠡也毫不犹豫地参与其中,甚至忍受恶心,为了让吴王认为他们完全丧失骨气。然而,范蠡背地里并没有放弃,暗中与吴国的重要官员伯嚭接触,用重金贿赂他,为勾践争取回国的机会。
这场政治游戏,单靠金钱是不够的。伯嚭对范蠡的睿智深感敬佩,他认为范蠡终有一天能够扭转乾坤。果然,机会很快降临:吴国的边防形势变得严峻,吴王夫差北上与他国结盟,导致对越国的监视有所放松。范蠡抓住这一时机,递上了一封密信,伯嚭再度在吴王面前献策,最终获得吴王的批准,勾践与范蠡得以返回越国。
那一刻,范蠡内心清楚,第一步棋已然成功。
回到越国后,范蠡立即开始着手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。他提出了一个十年的国策:前五年养民,后五年练兵。勾践还沉浸在吴王宽宏大度的错觉中,范蠡已经悄然开始了国家的重建工作:开荒种田、挖渠引水、储粮备战。为了让勾践看到问题的严重性,范蠡亲自上山查看土地,深入农户家中,甚至用一户老农的死婴来证明荒政的严峻。
在训练军队上,范蠡的策略更是巧妙,他推行了“人头费”制度,要求每杀敌一人,赏银十两。这样的激励措施极大提升了士兵们的士气,士气高涨的军队在未来的战争中毫不畏惧,背水一战,也能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。
在外交方面,范蠡同样手段高超。他敏锐地察觉到吴国的国力正处于衰退阶段,吴王夫差忙于北方争霸,忽视了越国的动向。范蠡通过送美女西施入吴宫,使得吴王夫差沉迷其中,忘记了朝政。此外,他还通过间谍和外交手段与晋国、楚国结盟,为越国争取了战略优势。
公元前473年,范蠡抓住了吴王北上鲁地会盟的机会,亲自指挥越国三路大军偷袭吴国的姑苏城。吴军主力远征,城中的守兵仅剩三千人,越军如入无人之境,轻松攻破了吴国的防线。当吴王夫差仓促回援时,却被越军包围,最终在勾践的逼迫下自尽,吴国彻底灭亡。
越国一举成名,震惊天下。范蠡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谋略,成为了大功臣。勾践准备封范蠡为上卿,赐予他万户之地。然而,范蠡却装作病重,拒绝上朝,最终在半个月后辞官远行,去寻找医术。留下的一封信中,他写道: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这意味着,在共患难时他可以与君王同甘共苦,但一旦安定后,他就会选择离开。
范蠡最终带着西施离开越国,换了一个新的身份“鸱夷子皮”,他没有再提越国的旧事,而是前往齐国海边,寻找新的机会。在齐国,他敏锐察觉到当地马匹的价格低廉,开始大规模收购,并通过运输换粮、出售高价商品,迅速积累财富。三年后,范蠡已是齐国的首富。
但范蠡从未忘记商道。他在陶邑(今山东定陶)再次展开商业活动,通过组织货运队伍、整合资源、压制价格,将其他商贾逼入困境,最终独占市场。陶邑的百姓称他为“陶公”,而官员们也对他颇为敬畏。
然而,每次他都在赚取丰厚财富后选择散尽家财,不为名利所困。每次财富积累到顶点,他就分发粮食、帮助百姓,建义仓、赈济灾民。虽然人人称他为富贵之人,范蠡却深知财富如过眼云烟,他告诉别人:“得利不为福,久利必有祸。”
三次散尽财富后,范蠡彻底脱离了商业活动,回到陶邑的山中,过着垂钓、饮酒的生活。他每日栽种松树,偶尔会有商人来询问生意之道,但他只摇头不答。
对于为什么三次散尽财富,范蠡冷冷说道:“财不可久,命才是本。”
他活到七十六岁时,眼神依旧凌厉,声音洪亮如钟鸣。每当人们提起他的商业智慧,都会感叹他如同一位商圣,而他的经商之道,尤其是在《计然篇》中的记录,成了后来商界的经典宝典。
虽然范蠡未曾成为帝王,却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直到今天,仍有很多人尊崇他为“商圣”,他的商道思想被传颂至今,成为中国古代商业伦理的基石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