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战国杀神白起的\"人屠\"之名,源于他将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作为战争的首要目标。在那个以攻城略地为荣的时代,白起却开创了以消灭敌军主力为核心的作战理念。在伊阙之战中,他斩首24万敌军;华阳之战歼灭13万;将赵国将领贾偃的2万大军沉入水底;水淹楚国鄢城导致数十万百姓丧生;攻韩之战斩首5万;而长平之战更是创下了坑杀45万赵军的骇人纪录。据史料记载,整个战国时期七国战死者约200余万,其中近半数都死于白起之手,这惊人的数字为他赢得了\"杀神\"的称号。
正是这位战无不胜的统帅,率领秦军横扫六国,几乎消灭了整整一代六国青壮年。他的军事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国格局,使秦国确立了绝对优势,为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。然而,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却被秦昭襄王赐剑自刎。作为一代明君,秦昭襄王不可能不了解白起的价值,为何要处死这位秦国战神?答案要从白起的巅峰之战——长平之战说起。
展开剩余64%长平之战堪称战国时期最惨烈的决战,双方都倾尽国力投入这场生死较量。赵国动员了45万大军,几乎是全国可调动的全部兵力;秦国则投入了50余万军队,在决战时刻,秦昭襄王甚至亲临河内郡,征召所有15岁以上男子增援前线。这场持续三年的消耗战中,赵国最终粮尽援绝,被迫让赵括取代廉颇主动出击;而获胜的秦国也元气大伤,陷入\"士民倦,粮食竭\"的困境。
白起在此战中展现了惊人的军事才能。他先是运用反间计促使赵国换将,又巧妙隐藏自己的行踪。面对赵括的进攻,他先佯败诱敌,再以25000精锐步兵和5000骑兵切断赵军后路。在秦昭襄王动员全国增援下,白起完成了近乎不可能的军事壮举——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完成合围。被围46天的赵军最终因断粮而崩溃,赵括战死,余部投降。
然而胜利的代价极为惨重。秦军自身伤亡近20万,为震慑六国,白起做出了震惊天下的决定——坑杀全部降卒。据考古发现,在山西高平的长平古战场,至今仍能发掘出大量遗骸。1995年发现的尸骨坑中,层层叠压的尸骨上可见各种兵器伤痕,印证了这场屠杀的残酷。这一决定虽为秦国赢得战略优势,却也将白起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。
战后当白起建议乘胜灭赵时,遭范雎阻挠。待秦昭襄王醒悟再攻邯郸,战机已失。白起因反对强攻被贬,最终在杜邮被赐死。临终前,这位杀神望着咸阳方向,慨叹道:\"长平之战,赵卒降者数十万人,我诈而尽坑之,是足以死。\"一代战神就此陨落,而秦国百姓却自发悼念这位功过难评的传奇将领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